药物研发

祥根生物利用其行业领先的MOA研究成果为导向,力求研制多个经典的解决临床需求的药物。



创新药管线

适应症
  • 项目
  • 靶点
  • 早期发现
  • PCC
  • IND
  • 临床I期
  • 临床II期
  • 临床III期
  • 合作方
  • 合作方权益
侵袭性真菌感染
  • SG1001 口服
  • DHODH
  •  
  •  
  •  
  •  
  •  
  •  
  • 大中华
  • SG1001 注射
  • DHODH
  •  
  •  
  •  
  •  
  •  
  •  
  •  
  •  
  • SG5035 注射
  • β-(1,3)-D-Glucan Synthase
  •  
  •  
  •  
  •  
  •  
  •  
  •  
  •  
  • SG5035 口服
  • β-(1,3)-D-Glucan Synthase
  •  
  •  
  •  
  •  
  •  
  •  
  •  
  •  
高血脂症
  • SG3
  • PCSK9
  •  
  •  
  •  
  •  
  •  
  •  
  •  
  •  
实体瘤
  • SG834
  • KIF18A
  •  
  •  
  •  
  •  
  •  
  •  
  •  
  •  
  • SG5
  • PRMT5-MTA
  •  
  •  
  •  
  •  
  •  
  •  
  •  
  •  

三大领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根据最新文献报道,真菌感染、高血脂症和实体瘤这三大适应症在临床治疗中仍存在一些未满足的需求,总结提炼如下:

  • 真菌感染

    1) 广谱抗真菌药物的缺乏 :

    目前临床上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和三唑类,但这些药物存在抗真菌谱相对有限的问题。例如,棘白菌素类药物对毛霉等不少少见真菌无抗菌活性,且颅内药物浓度低;三唑类药物(除泊沙康唑外)对毛霉也无效。需要开发更广谱、毒副反应更低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兼顾侵袭性毛霉病和侵袭性曲霉病适应症,且生物利用度高、毒副反应低。

    2) 耐药性的挑战:

    真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唑类药物耐药的烟曲霉和近平滑念珠菌。有研究显示,耐唑曲霉分离株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4.7%,且存在多种CYP51Ap基因取代类型与不同的唑类药物耐药性相关。需要开发针对耐药真菌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和治疗策略。

  • 高血脂症

    1) 血脂管理的高需求: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且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需要加强血脂管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加重和复发风险。

    2) 治疗药物的局限性: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LDL-C水平。需要联合使用非他汀类药物(如PCSK9抑制剂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但这些药物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3) 新的治疗靶点

    除了降低LDL-C之外,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如甘油三酯、HDL-C和脂蛋白(a),有望实现更全面的脂质管理。

  • 实体瘤

    1) 治疗手段的有限性:

    实体瘤的治疗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总体疗效有限,特别是对于晚期或难治性实体瘤患者。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免疫疗法、靶向疗法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2) 免疫疗法的挑战:

    尽管免疫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如疗效不稳定、副作用大等。需要进一步优化免疫疗法的治疗方案和用药策略,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3) 新型疗法的探索:

    近年来,多种新型疗法如CAR-T疗法、CAR-NK疗法、合成致死疗法等正在积极研发中,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新型疗法有望为实体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优化。



创研平台



口服环肽研发平台


口服环肽平台:环肽作为多肽药物,由氨基酸构成,毒副作用小,满足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用的需求;环肽较直链多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人体内不易被蛋白酶水解,便于做成口服制剂,提高患者依从性,打破目前大多数多肽药物只能通过注射方式给药的局限性。



“肿瘤合成致死”平台


合成致死平台:指存在两个搭档基因A和B,当其中一个基因A突变或不能发挥作用时,细胞仍能存活,但当用基因B的抑制剂使得基因B也不能发挥作用时,就会导致细胞死亡。肿瘤细胞中往往存在大量突变和基因复制错误现象,这是正常细胞没有的。如果找到肿瘤突变基因和相应的合成致死配对基因,并将其作为靶点,则有可能“精准刺杀”含有特定突变的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生理功能的表达。

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移动端请竖屏浏览